繁華深處---威尼斯

繁華深處---威尼斯
烏拉拉
對威尼斯的熱愛,最早追溯到很小時候的正大綜藝,這個至今最虔誠收看過的綜藝節目在世界真奇妙的某一期就是介紹水城威尼斯。一想到船伕輕搖船櫓唱着小調,搖曳着駕起岡多拉在撲朔迷離的蜿蜒水巷裏緩緩穿循,再漸漸沒入那些泛着粼粼光影的灰牆青瓦的建築深處,就覺得浪漫得不得了。威尼斯影展至今仍是對華人電影最友好的世界級影展,單這一點,也讓這座城成爲華人心目中的必達之地。
如果你懷着對水鄉既有的浪漫而清雅的想象,又恰巧習慣了寧靜的話,那第一眼看到威尼斯,一定會失望,這城市太過著名,所以太過喧嚷。但如果你把這如織的人流也視作城市的一景的話,便也釋然。威尼斯的繁華,自古亦然。回溯數百年,黝黑的水手和往返於東西商路的精明商人便已如今時一般,穿梭不息。
這座中世紀地中海的半島,自公元453年已經存在,人們靠海喫海,發展起昂貴的製鹽業,成爲經年缺鹽的歐洲的鹽罐,並且壟斷這行業數百年,攢下鉅額財富,而後是造船通商。十字軍東征時候,富有的半島商人用這些船將十字軍戰士運到聖地,從中賺取高額運費,戰士們沒錢付費時候,就受命爲精明的商人們在愛琴海,小亞細亞,埃及等地攻城略池。到14世紀末,這座由一羣爲了躲避戰亂開始的水城已經躍升爲中世紀歐洲最大的城市。行政管理權只掌握在少數富商組成的十人委員會手裏,豢養一支由警察和職業殺手組成的特務機構,監視市民,乾脆利落的幹掉異己分子。
水路
威尼斯的外形如海豚一般,城市面積不到7.8平方公裏,卻由118個小島組成。117條運河如蛛網一般密佈其間。這些小島和運河由大約401座各式各樣的橋樑連綴在一起。整個城市靠一條長堤與義大利半島連接。
從港口買一張票,坐上威尼斯的公共交通工具----船,一路停停走走,可抵達城市的中心聖馬克廣場。沿途瀏覽威尼斯的沿岸200多座宮殿,教堂,古宅組成的建築羣,即使是在最悶熱的盛夏,海風習習吹,倒也不失愜意。
再不然,挑一尾裝飾着華美天鵝絨的岡多拉,優遊的靠着,看穿着黑白海軍條紋T恤的船伕站在船頭,就那麼輕輕一搖槳間,已毫無聲息的滑過拱橋,消隱在錯落的水巷深處。
廣場
聖馬克廣場極壯觀,四面環繞着拜佔庭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鐘樓,大教堂的氣勢磅礴。廣場中成羣的鴿子懶怠怠的跺着步子,有一搭沒一搭的喫遊人們投下的食物。時不時傳來撲撲拉拉的振翅聲,成羣結隊打着呼哨飛滿廣場上空。1797年拿破崙攻佔威尼斯,驚歎於廣場的華美,曾下令把廣場邊的總督府改作行宮,至今人們還習慣於叫它拿破崙宮。這裏也是每年嘉年華的主場地,永遠是遊人如織,從不落場。但據說廣場最美的時候,是漲潮時,一大片潮水如同在廣場上鋪展的巨大鏡子,所有建築物如同鑲嵌在玻璃和水晶間,玲瓏剔透。再呼應着露天咖啡茶座和遊人的衣着,光影斑斕,迷煞人。但這是機緣,難得親見。
教堂
聖馬克的大教堂倒是隨時可以朝聖。公元829年,威尼斯商人們把聖馬可的遺骨從埃及偷運回來之後,就一直雄心勃勃的想要標誌性的建築。他們最終得償所願。聖馬克教堂一度是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作爲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出發地,至今在基督教世界享有盛名。威尼斯的全部榮耀,富足,歷史和信仰,皆凝聚於此。這座教堂在其數百年的不斷修復中,一點點地融合東西方特色,在拜佔庭建築的基礎上,15世紀加入哥特的尖拱門裝飾,17世紀有添上諸如欄杆之類的文藝復興時期裝飾。最終使其成東方拜佔庭,古羅馬,中世紀哥德式藝術和文藝復興多種儀式形式的奇異卻和諧的揉雜體。仔細觀摩,可以看出整座教堂結構脫形於希臘式十字形設計,正面的華麗裝飾是典型的拜佔庭風格,五座圓頂據說來自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聖索非亞教堂。教堂內部牆壁是用石子和碎瓷鑲嵌的壁畫,而大門頂上正中,雕有四匹金色的奔騰的駿馬,大教堂內外大理石柱多達400根。
教堂旁邊的15世紀巴西尼加塔樓高達97米,每逢整點時候,由鐘樓之巔的兩個摩爾人會舉槌擊鐘報時, 鐘聲在整個城市上空迴旋。驚動在廣場覓食的鴿羣,撲撲漱漱的騰起入空,極其壯觀。
港口
從廣場出來,可以看到入海口,並不大,一派繁忙,港口邊排排齊整的列着貢多拉,穿着黑白條紋水手服的船伕,還一如百年前一樣,殷勤的邀着客。正趕上龐然大物一般的巨型郵輪正緩緩入港。甲板上密匝匝的人影,未知是否已不動聲色的演繹過怎樣的故事。這是個缺少傳奇的年代,連泰坦尼克號那般的影史傳奇都已經漸漸淡出了記憶。
橋
港口靠經教堂的一側,是嘆息橋。威尼斯有400多座小橋,有兩座橋不能錯過,一是“利可圖橋”,一座就是“嘆息橋”。嘆息橋的得名,是因爲關在右岸監獄裏的犯人,在執行處決之時,往往要從此橋通過,走到行刑室去,犯人此時就是通過橋上的護欄與親屬見最後一面,而橋下親人常聽到犯人嘆息聲。後來詩人拜倫到此有感,爲此橋取名作“嘆息橋”。
巷子
威尼斯的整座城市就是由成千上百蜿蜒的水道貫穿着。正如珍.莫裏斯(Jan Morris)的《威尼斯》裏寫道的:威尼斯是一個巷弄、隱蔽的庭院、橋樑、拱門、迂迴的通道、死衚衕、碼頭、陰暗突出的後街和意外光亮的廣場所組成的 迷宮。
如果厭倦了廣場的喧譁擁嚷,又不趕時間的話,可以試着穿一穿那些迂迴錯綜的狹長小巷。
不必依靠地圖,因爲幾乎每本介紹威尼斯的旅遊書,都會提醒你要當心迷路。或者還會善意的夾雜一段關於如何分辨紛繁巷弄名稱的文字。比如:街道爲 Calle,小巷是Ramo,Riva是臨水大道,Ruga是商業街,運河作爲路的叫做Rio Terra,沿着運河伸展的是Fondamenta,穿廊的路是Sottoportego……你永遠無法弄清楚每一個門牌路名的實際意義,更不用說依地址尋找目的地。 倒不如索性放輕鬆,憑着直覺,一路停停走走,過小橋,穿拱門,切廣場,沿水岸,轉屋廊,逛小店,看日影在狹長的青黛色建築中點點推移,時間緩緩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