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與喀爾巴阡之旅:穿越中歐與東南歐的環形路線

巴爾幹與喀爾巴阡之旅:穿越中歐與東南歐的環形路線

這是一次穿越歷史層疊、文化交融地帶的旅程,從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出發,順時針環繞,深入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南下保加利亞的古都與玫瑰谷,再經塞爾維亞返回起點。沿途所見,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餘暉、奧斯曼帝國的印記、社會主義時期的龐大體量,以及各國人民努力走向未來的生機。

啓程:布達佩斯 (Budapest)

旅程從多瑙河上的明珠——布達佩斯開始。清晨的鏈子橋籠罩在薄霧中,對岸的布達城堡與漁人堡輪廓漸顯。這座城市被多瑙河一分爲二,西岸布達的山丘承載着歷史,東岸佩斯的平原躍動着現代生活。登上蓋勒特山,俯瞰全景,國會大廈的尖頂與河上的橋樑構成一幅壯麗的畫卷。英雄廣場上的千年紀念碑雕像羣,訴說着匈牙利人祖先馬扎爾部落的遷徙史詩。在中央市場,辣椒串和香料堆成的彩色小山,是匈牙利飲食靈魂最直觀的體現。

進入羅馬尼亞:蒂米什瓦拉 (Timisoara)

向西駛離匈牙利,不久便抵達羅馬尼亞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這座城市被稱爲“小維也納”,其色彩繽紛的巴洛克建築羣確實帶有奧匈帝國的鮮明烙印。勝利廣場(Piața Victoriei)是城市的中心,羅馬尼亞東正教大教堂與歌劇院的宏偉建築分立兩側。蒂米什瓦拉更以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的開端而聞名,正是從這裏開始的抗議浪潮,最終推翻了齊奧塞斯庫政權。城中多處紀念地,無聲地講述着那段並不久遠的歷史。

特蘭西瓦尼亞之心:錫比烏 (Sibiu)

向東進入特蘭西瓦尼亞地區,錫比烏以其獨特的魅力迎接來訪者。老城分爲上城和下城,由一些陡峭的小巷和古老的石階相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屋頂上那些像眼睛一樣注視着行人的閣樓窗,它們讓整個城市彷彿擁有了生命。大廣場(Piața Mare)和小廣場(Piața Mică)周圍環繞着色彩柔和的古建築,其中布魯肯撒爾宮是中東歐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錫比烏濃厚的文化氛圍,使其在2007年成爲了歐盟文化之都。

喀爾巴阡山麓:布拉索夫 (Brașov) 與 錫納亞 (Sinaia)

繼續東行,抵達喀爾巴阡山環抱中的布拉索夫。黑教堂是哥特式建築的傑作,其名來源於1689年大火燻黑的牆壁。議會廣場上,色彩明麗的商人房屋和古老的市政廳勾勒出中世紀城鎮的輪廓。不遠處,山頂的“布拉索夫”白色大字, reminiscent of the Hollywood sign, 提示着這座城市在社會主義時期曾名爲“斯大林城”。

從布拉索夫向南,進入風景如畫的普拉霍瓦山谷,山間小鎮錫納亞被稱爲“喀爾巴阡山的珍珠”。這裏最引人注目的是佩萊斯城堡。這座19世紀末爲卡羅爾一世國王修建的夏宮,融合了文藝復興與哥特風格,內部裝飾極盡奢華,收藏了大量的藝術品、盔甲和傢俱,展現了羅馬尼亞王室昔日的輝煌。

首都氣象:布加勒斯特 (Bucharest)

南下至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這座城市呈現出強烈的對比。革命廣場上,前共產黨總部大樓彈孔猶存,不遠處是文藝復興風格的雅典娜音樂廳。巨大的“人民宮”(議會宮)是齊奧塞斯庫時代的遺產,其規模僅次於五角大樓,是瞭解那個時代野心與資源的活教材。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老城區(Lipscani),狹窄的街道兩旁佈滿咖啡館、酒吧和精品店,充滿了活力。這裏可以看到東正教教堂、猶太會堂和現代建築比鄰而居,體現了布加勒斯特複雜多元的文化層次。

穿越多瑙河:進入保加利亞

從布加勒斯特向東,在多瑙河上的魯塞-久爾久友誼橋過境,進入保加利亞。地貌逐漸從平原變爲起伏的丘陵,標誌着進入了巴爾幹山脈以北的保加利亞地區。

中世紀雄渾:大特爾諾沃 (Veliko Tarnovo)

大特爾諾沃是保加利亞第二帝國的古都,城市建在察雷維茨山和特拉佩濟察山陡峭的斜坡上,揚特拉河蜿蜒穿行其間。察雷維茨城堡是城市的制高點,穿過厚重的城門,走在城堡內的石板路上,可以想象當年拜佔庭使者在此覲見保加利亞沙皇的場景。入夜後,城堡的聲光秀用音樂和燈光重現歷史事件,頗爲震撼。山崖上層層疊疊的房屋,在夕陽下呈現出溫暖的色調,構成了一幅難忘的景象。

文化與玫瑰:普羅夫迪夫 (Plovdiv)

向南至保加利亞第二大城市普羅夫迪夫。這座城市的歷史層層累積:古羅馬時期留下了宏偉的圓形劇場和體育場遺址,奧斯曼時期留下了色彩斑斕的老宅和清真寺。普羅夫迪夫老城是保加利亞民族復興時期建築的寶庫,這些木結構與石基底的房屋,外牆漆成藍色、粉色或黃色,擁有突出的頂層和寬大的窗戶。其中一些已改建爲博物館,展示19世紀富裕商人的生活。古羅馬劇場至今仍用於演出,坐在兩千年前的臺階上觀看現代戲劇,是一種奇妙的時空交錯體驗。如果恰逢五月末至六月初,還可以前往附近的“玫瑰谷”,見證保加利亞玫瑰精油生產的盛況。

首都的沉穩:索菲亞 (Sofia)

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坐落在維託沙山腳下,是一座沉穩大氣的城市。城市的中心步行區集中了多個歷史時期的標誌性建築: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的金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是巴爾幹半島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之一;其不遠處是建於拜佔庭時期的聖索菲亞教堂;而班亞巴什清真寺和古老的猶太會堂則見證了城市的宗教多樣性。最引人深思的是共產黨總部大樓的廢墟——這座社會主義時期的龐然大物在1990年代被焚燬後一直維持原狀,彷彿一個時代的墓碑。

歷史的十字路口:尼什 (Niš)

向西進入塞爾維亞第三大城市尼什。這座城市是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出生地,其遺址“梅迪亞納”仍在發掘中。然而,尼什更令人心情沉重的是其近代史。骷髏塔是一座用真正的人類頭骨砌成的塔樓,用於紀念19世紀反抗奧斯曼統治中犧牲的塞爾維亞起義者,其視覺衝擊力極強,是對戰爭殘酷性的無聲控訴。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在此建立了“紅帽子集中營”,如今作爲紀念館向公衆開放,提醒人們勿忘歷史的教訓。

歸來與終點:貝爾格萊德 (Belgrade) 與 返回布達佩斯

旅程的最後一站是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這座城市位於薩瓦河與多瑙河交匯處,戰略位置使其在歷史上經歷了無數次戰爭與重建。卡萊梅格丹城堡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站在城堡上眺望兩河交匯,可以理解其“巴爾幹之鑰”稱號的由來。斯卡達利亞步行街保留了波西米亞風情,而澤蒙區則曾是奧匈帝國的邊境小鎮,其多瑙河畔的餐廳和 Gardos 塔樓提供了不同於市中心的悠閒氛圍。貝爾格萊德的夜生活以其遍佈薩瓦河和多瑙河上的“splavovi”(船屋夜店)而聞名,展現了這座城市頑強的生命力與享樂精神。

從貝爾格萊德向北,沿着E75公路行駛,廣闊的伏伊伏丁那平原風光在窗外掠過。經過諾維薩德時,可以遠眺山頂的彼得羅瓦拉丁城堡。最終,多瑙河再次出現,布達佩斯的輪廓漸漸清晰,一個完整的環形旅程就此結束。

旅途掠影與感悟

回顧這次漫長的環形旅程,一些鮮明的印象浮現在腦海中:

建築的層疊:從奧匈帝國的巴洛克、特蘭西瓦尼亞的撒克遜哥特、保加利亞的民族復興風格到社會主義時期的野獸派巨構,建築風格的變化直觀地展示了歷史的變遷。
咖啡文化:無論是在布達佩斯的紐約咖啡館、貝爾格萊德的傳統kafana,還是普羅夫迪夫老城的露天座,咖啡都是觀察當地社會生活的絕佳窗口。
戰爭的記憶:從蒂米什瓦拉的革命廣場到尼什的骷髏塔,再到薩拉熱窩的圍城印記(雖未到訪但同屬區域),這片土地承載了太多衝突的記憶,也塑造了當地人堅韌而又珍惜當下的性格。
自然的饋贈:喀爾巴阡山脈的雄渾、多瑙河的壯闊、黑海沿岸的風光(雖未涉及)以及保加利亞山谷中的玫瑰園,豐富的自然資源是這些國家寶貴的財富。

這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移動,更是一次在時間隧道中的穿行。所經之國,雖曾屬不同陣營,歷史糾葛複雜,但普通民衆的熱情好客、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卻是共通的。這片位於東西方之間的土地,其獨特而多元的魅力,值得被更多旅行者發現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