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耳他羣島漫遊記:穿越金色的歷史與蔚藍的海岸

馬耳他羣島漫遊記:穿越金色的歷史與蔚藍的海岸
清晨的陽光灑在瓦萊塔的古老城牆上,爲這座“紳士爲紳士建造的城市”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色。我站在上巴拉克花園的邊緣,俯瞰着眼前壯麗的三姐妹城和深邃的地中海港灣,開始了爲期數天的馬耳他羣島探索之旅。
瓦萊塔:騎士團的榮光
瓦萊塔的街道如同棋盤般規整,這是1566年由讓·德·瓦萊特奠定的城市格局。沿着共和大街前行,兩旁是典型的馬耳他陽臺,色彩斑斕的木製封閉陽臺從蜂蜜色的石灰巖建築中伸出,形成獨特的街景。
聖約翰大教堂的外觀樸實無華,但內部卻極盡奢華。踏入教堂的瞬間,我被滿眼的金色震撼——整個拱頂和側壁都覆蓋着精美的鍍金雕刻,講述着聖約翰生平的故事。腳下是大理石墓穴,安息着四百多位騎士,每一塊石板都是一件藝術品。卡拉瓦喬的《聖傑羅姆》和《被斬首的施洗者約翰》真跡懸掛在奧拉託里奧禮拜堂,昏暗的光線下,畫作的戲劇性光影效果更加震撼人心。
在馬耳他國家戰爭博物館,我瞭解到這個島國在二戰期間承受的猛烈空襲——人均炸彈承受量超過任何其他國家。博物館外的弗洛里亞納防禦工事依然屹立,見證着馬耳他人的堅韌。
姆迪納:寂靜之城
從瓦萊塔乘坐公交車向北行駛約半小時,便抵達了馬耳他的古都姆迪納。這座“寂靜之城”坐落在一處高地上,四周被堅固的城牆環繞。穿過中世紀的大門,彷彿瞬間穿越回騎士團時代。
姆迪納的街道狹窄曲折,兩旁是貴族府邸和教堂。登上市政廳的屋頂平臺,可以360度欣賞馬耳他島的全景:北面是密集的城鎮,南面是起伏的丘陵,晴天時甚至能望見遠處的戈佐島。
在姆迪納主教堂內,我欣賞到了精美的壁畫和雕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件阿爾佈雷希特·丟勒的木刻作品。教堂博物館收藏着一系列宗教藝術品,包括中世紀的手稿和聖物箱。
當地導遊告訴我,姆迪納只有約300名常住居民,夜晚時分,當遊客散去,這座城市才真正迴歸其“寂靜之城”的本色。街道上只有煤氣燈的光芒和偶爾傳來的腳步聲。
藍洞:地中海的藍色奇蹟
第二天清晨,我前往馬耳他島南端的祖裏格村,探訪著名的藍洞。由於早晨光線最佳,我趕在日出後不久抵達。從懸崖頂部的觀景臺俯瞰,六個大小不一的天然拱門在海浪的沖刷下形成了一系列相互連接的洞穴。
乘坐當地漁夫的小船進入藍洞,海水清澈見底,呈現出從淺綠到深藍的漸變色彩。陽光透過洞穴入口射入水中,在洞穴內壁上反射出夢幻般的藍色光芒。船伕用槳指向水下的巖石:“看那些海綿和珊瑚,這裏海洋生物很豐富。”
每當小船穿過拱門時,海浪拍打巖石的聲音在洞穴內迴盪,形成自然的交響樂。最大的洞穴高達30米,足以容納多艘船隻同時進入。船伕解釋說,藍洞的最佳參觀時間是上午9點到下午1點,那時太陽位置正好能讓光線充分照亮洞穴內部。
丁裏懸崖:海岸線的壯麗終點
從藍洞向西不遠,便是丁裏懸崖——馬耳他島的西南端點。這裏是歐洲最高的海崖之一,垂直落差達220米。站在懸崖邊緣,強勁的海風幾乎讓人站立不穩,腳下是波濤洶湧的深藍色海水。
沿着懸崖小徑行走,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地質結構:底部的藍色黏土、中間的 Greensand 層和頂部的珊瑚石灰巖。這些岩層記錄了馬耳他數百萬年的地質歷史。
春季時分,懸崖頂部長滿了野花和草藥,特別是馬耳他特有的黃雛菊。當地人說,傍晚時分這裏是觀賞日落的最佳地點,太陽緩緩沉入地平線,將天空染成橙紅色。
戈佐島:田園詩般的姐妹島
乘坐渡輪從馬爾薩姆謝特港前往戈佐島,約25分鐘的航程中,可以欣賞到科米諾島的藍色潟湖和馬耳他島北部的海岸線。戈佐島比主島更加寧靜、田園化,田野被幹石牆分割成拼圖般的圖案。
維多利亞是戈佐島的首府,位於島嶼中心的山丘上。登上城堡要塞,可以環視整個戈佐島的全景。這座城堡自青銅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現在的結構主要是騎士團時期建造的。城堡內的博物館展示了戈佐島的歷史,從史前時代到現代。
戈佐島最著名的自然景觀是藍窗——一個巨大的天然石灰巖拱門,可惜在2017年的風暴中坍塌了。如今只能看到殘留的基座,但附近的 inland sea 和 Fungus Rock 依然值得一遊。在內海,我乘坐小船穿過一條狹窄的海底隧道,來到了開闊的地中海,那種從黑暗突然進入光明的體驗令人難忘。
在戈佐島北部的拉姆拉灣,傳說中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女神卡呂普索曾將奧德修斯囚禁於此。海灣擁有獨特的紅色沙灘,周圍是茂密的植被和陡峭的懸崖。
科米諾島:藍色潟湖的誘惑
從戈佐島返回主島的途中,我在科米諾島停留。這個面積僅3.5平方公裏的小島幾乎沒有常住居民,卻是馬耳他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因爲那聞名遐邇的藍色潟湖。
藍色潟湖的海水顏色難以用語言描述——一種介於綠松石和藍寶石之間的透明色彩,清澈見底。即使在水深數米的地方,也能清晰地看到海底的白沙和水草。浮潛時,我看到了各種小魚在海草間穿梭,偶爾還有章魚躲在巖石縫隙中。
除了藍色潟湖,科米諾島上還有聖瑪麗塔、聖瑪麗炮臺等歷史遺蹟。沿着島上的小徑行走,可以欣賞到野花、草藥和各種鳥類。由於島上沒有汽車,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高爾夫球車或自己的雙腳,這種遠離塵囂的感覺格外珍貴。
大力水手村:童話般的電影場景
回到馬耳他主島西北部的安克灣,我參觀了一個獨特的景點——大力水手村。這個色彩繽紛的木製村莊最初是爲1980年羅賓·威廉姆斯主演的音樂電影《大力水手》而建造的。
村莊完全按照漫畫中的場景建造:大力水手的家、布魯托的酒吧、威米的便利店、教堂、郵局甚至墓地都一應俱全。參觀者可以乘坐小船環遊村莊,在布魯托的酒吧品嚐“大力水手啤酒”,或者觀看現場表演。
最有趣的活動是領取“居民證”——每個遊客都可以獲得一張印有自己名字的馬耳他籍大力水手村居民證。雖然這明顯是一個旅遊景點,但其建築質量和細節處理令人印象深刻,所有木結構都是實木建造,而非電影佈景常用的石膏板。
Mellieha海灘與聖保羅灣
從大力水手村向東不遠,便是馬耳他最大的沙灘——Mellieha海灘。這片金色的沙灘綿延近一公裏,背靠着一片松樹林,面向着平靜的海灣。與馬耳他許多巖石海岸不同,這裏平緩的入水區非常適合家庭遊泳。
海灘後方的小山上是梅利哈村,村中最著名的景點是梅利哈洞穴教堂。據傳說,聖保羅在馬耳他船難後曾在此洞穴中停留並傳授基督教義。教堂內有一幅拜佔庭風格的聖母與聖子壁畫,被認爲具有神奇的治癒力量。
繼續向南便是聖保羅灣,《聖經·使徒行傳》中記載聖保羅在此遭遇船難的地方。如今這裏是一個繁忙的漁港和遊艇碼頭,岸邊遍佈餐廳和咖啡館。我參觀了紀念聖保羅船難的教堂和雕像,站在海灣邊想象着近兩千年前那場改變馬耳他歷史的船難。
重返瓦萊塔
旅程的最後一天,我再次回到瓦萊塔。這次我選擇了不同的路線——從下巴拉克花園開始,沿着海岸線步行至瓦萊塔水門。沿途經過了許多歷史建築:曼諾爾劇院、卡斯蒂利亞騎士旅館、普羅旺斯騎士旅館等。
在瓦萊塔的國家考古博物館,我瞭解了馬耳他的史前歷史,特別是神祕的巨石神廟文化。博物館展出的“沉睡的女士”雕像和神廟中發現的螺旋紋飾令人印象深刻。
傍晚時分,我坐在上巴拉克花園的長椅上,看着夕陽將整個大港染成金色。三姐妹城的燈光逐漸亮起,與夜空中的星星交相輝映。回顧這幾天的旅程,我深深被這個小小島國的豐富歷史、壯麗景觀和文化多樣性所震撼。
旅行實用信息:馬耳他羣島雖小,卻蘊含着超出其面積的歷史深度和自然美景。從史前神廟到騎士團城堡,從蔚藍海岸到金色沙灘,這片地中海中心的島嶼確實不愧爲“地中海心臟”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