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橋:醉美布拉格的思古幽情

      1357年7月9日清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在隨從的簇擁下離開布拉格城堡,向伏爾塔瓦河岸走去。

 

      這名生於布拉格的盧森堡族人是第一位以選候身份加冕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波西米亞國王。富有學識的他通曉德、法、意、拉丁與波西米亞語五種語言,在他的治下,布拉格的教堂得到修繕,中歐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查理大學也得到建立,波西米亞王國迎來了文化繁榮的黃金時代。不過,在發展文化的同時,國王也必須對城建事務有所關切:連接着河西皇宮與河東城區的伏爾塔瓦河舊橋已經在洪水的持續衝擊下搖搖欲墜,他必須修建一座新橋。 

 

查理四世皇帝像

 

      爲新橋的建設而張羅人力物力並非難事,不過對皇帝而言,他更在乎別的東西。查理四世對玄乎的數字命理學有着執拗的迷信,他依此而精心選定了新橋的開工時間,並分秒不差地親自將其施行:在1357年7月9日清晨的5點31分,查理四世將新橋的第一塊基石奠入土中,他期望這個由數字們以奇特方式組合而成的吉利時辰(1-3-5-7-9-7-5-3-1)能庇佑他的大橋永遠矗立。在近半個世紀後,大橋終於完工,這一橫越伏爾塔瓦天塹的交通要道從此成爲布拉格的生命線,舊城區繁榮集市的商品得以由此向西方運輸,身處河西城堡中的王公也能毫無阻礙地前往河東的城裏巡視。查理四世沒能親眼看到他的大橋建成,他早已於1378年去世,不過在幾個世紀間受惠於此的布拉格人民沒有忘記他:1870年,這座橋樑終被命名爲查理大橋。

 

      查理大橋所見證的並非僅有熙攘的車水馬龍,它還經受了侵襲布拉格的血火和伏爾塔瓦河的暴虐洪流。在三十年戰爭期間,攻陷伏爾塔瓦西岸的瑞典軍隊在查理大橋上與老城區的布拉格守軍展開了殊死搏殺,而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進擊波西米亞的普魯士大軍也在查理大橋上與守軍鏖戰,19世紀的革命者們也曾用大炮向橋面轟擊,查理大橋在這些戰火裏皆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毀。比戰爭更致命的是洪水,從大橋建成伊始直至20世紀,它的軀體承受了數不盡的洪峯。18世紀80年代的一次洪水摧毀了數個橋墩,而在19世紀末的大洪水中,順流而下的殘枝斷木將大橋的橋拱擊垮。歷盡艱險,查理大橋最終得以從這些衝擊之中浴血倖存,時至今日,它已經走過了6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也許,查理四世所迷信的那一串玄之又玄的等差數列,果真在冥冥中庇佑着他的大橋。

 

19世紀末被洪水嚴重損毀的查理大橋

 

      而今,布拉格已經有了諸多橋樑,查理大橋不再是城市跨河交通的唯一倚仗,但它貴爲布拉格最古老的橋樑,仍舊散發着醇厚的魅力。大橋兩側的聖人雕像早在17世紀末時就被陸續樹立起來,它們各自以意味深長的姿態默然注視着橋上的行人,對於文人騷客們而言,這些雕像與大橋一道成爲點燃他們靈感的火花。弗朗茨·卡夫卡就寫下“在昏暗的橋上走過去的人們,經過聖人身邊和他們微弱的小燈。在灰暗的空中飄過去的雲層,經過教堂旁邊和它們朦朧的塔影”,米蘭·昆德拉則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裏寫道,特麗莎“看着腳下的塔樓與橋,聖徒的雕像們揮舞着拳頭,它們的石頭雙眼凝望着雲端,這真是世上最美的城市”。而對於慕名前來的遊客來說,光是在橋面上漫步徜徉、任自己在氤氳瀰漫的歷史點滴中投降受俘,也已足夠令他們深感滿足。因此,何不現在就邁出雙腿,和開元周遊一道踏上遠行的旅途?在布拉格蒼穹下,在查理大橋的聖徒足畔,在伏爾塔瓦河的粼粼波光裏,就讓開元周遊陪伴你,盡情品味布拉格那醉人的思古幽情……

 

“在昏暗的橋上走過去的人們,經過聖人身邊和他們微弱的小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