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特別是長途旅行對身體的消耗很大,用中醫的話來說,就是易傷津耗氣。究其原因,主要是:旅行難免打亂生活規律,造成水土不服; 旅途中舒暢的心情容易導致神經高度興奮,而中醫認爲“血者,神氣也”,興奮過度會損傷氣血;旅遊中大量出汗,“汗爲陰津所化”,汗多即傷體內津液。因此,旅行途中或結束後應該及時進補,補氣充津,調養生息。

    根據行程安排進補

    如果行程安排對身體的消耗較大,如徒步、登山、騎行等,最好喫點人蔘或西洋參,補氣生津,後者還不會引起上火。

    根據季節進補

    如果在冬季旅行,應遵循溫補的原則,多選用人蔘、肉蓯蓉等服用;如果在夏季旅行,則應當清補,選擇平和微涼、且補陽益津 的食品,切忌滋膩、溫熱之物,老人和體質虛弱者尤應注意,選擇西洋參、百合、五味子、玉竹、冬蟲夏草、酸棗仁、鴿肉、黑豆、木耳、松子等補品較佳。

    根據體質進補

    老年人和體質虛弱者,宜多補;年輕人和體質強健者,宜少補或不補,旅行途中保證每天的均衡營養即可。

    根據氣血陰陽進補

    簡單說就是對症下藥: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陽虛者補陽,陰虛者補陰。

    氣虛主要表現爲懶言、倦怠,宜多食參、黃芪、黨蔘,成藥可選用四羣子丸;血虛主要表現爲頭暈、心悸、失眠、脈細,宜多食當歸、龍眼,成藥可用歸脾丸;陽虛主要 表現爲形寒肢冷、乏力自汗、脈遲無力,宜用杜仲、哈蚧,成藥選用左歸丸;陰虛則常用黃精、枸札子,成藥選用左歸丸爲佳。